2022年2月26日,中国丝绸博物馆迎来三十周年华诞。建设中国丝绸博物馆被列入国家“七五”旅游建设规划后,于1986年经国家相关部门批准立项。1987年12月28日,在风景秀丽的“丝绸之府”杭州的西子湖畔、玉皇山下,中国丝绸博物馆破土动工。在全国文博界、丝绸界、港澳同胞及海外友人的鼎力相助下,1992年2月26日,中国丝绸博物馆正式开馆;2004年1月1日,在全国率先实行公众免费开放;2016年,完成改扩建,在G20杭州峰会期间新馆启用,迎接来自世界的目光。
经过三十年的风雨兼程,中国丝绸博物馆慢慢的变成了以中国丝绸为核心、兼顾古今中外的纺织文化遗产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传承、创新的国家一级博物馆。作为一家专题类博物馆,如何发挥丝绸特色,讲好丝路故事,彰显博物馆的力量,一直是中国丝绸博物馆思考和实践的方向。
展览是博物馆最重要的产品。中国丝绸博物馆不断的提高展览质量,展现文化引领驱动、形神融合兼备的新气象,在打造展览精品力作上不断取得新突破。
不断完善的基本陈列。2016年,中国丝绸博物馆经全面改扩建,在G20杭州峰会期间重新开放。至此,中国丝绸博物馆基本陈列突破中国丝绸的局限,从丝绸到纺织和服装,从中国到世界,从古代到当下,从物质到非物质。
丝路馆以“锦程:中国丝绸与丝绸之路”为线索,讲述中国丝绸走过的五千年光辉历程及丝绸从东方传播至西方的万里丝路;非遗馆以“天蚕灵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为对象,展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的蚕桑习俗、织绣印染的方方面面;纺织品文物修复展示馆首次将文物修复的过程与最新成果呈现给观众;中国时装馆的“更衣记:中国时装艺术展(1920s—2010s)”,聚焦近百年服装演变及当代中国最顶尖的时装艺术;西方时装馆的“从田园到城市:四百年的西方时装”,讲述西方时装的发展轨迹、时代特征、服饰风格以及时装与艺术的关联和影响;新猷资料馆为公众免费提供相关报刊书籍、音像资料等借阅服务;女红传习馆开设各类课程,以满足观众学习传统纺织服饰文化和传承女红技艺的需求。“中国丝绸和丝绸之路——锦程更衣记”荣获第十四届(2016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持续深耕的丝路主题。中国丝绸博物馆多年来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与海外知名博物馆和国际机构合作,连续七年举办“丝绸之路”主题展览。
2015年的“丝路之绸:起源、传播与交流”,讲述起源于中国的丝绸沿着丝绸之路向外传播,并在东西方之间开展交流;2016年的“锦绣世界:国际丝绸艺术展”,在G20杭州峰会期间讲述原创于中国的丝绸将世界装扮成锦绣,体现丝绸对世界文明的贡献;2017年的“古道新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展”,讲述丝绸之路相关文化遗产保护的最新保护科技成果,体现中国文保的力量;2018年的“神机妙算:世界织机与织造艺术”,从纺织技术的角度来考量纺织品的全球化进程,体现文明互鉴;2019年的“丝路岁月:大时代下的小故事”,关注丝路时空背景下的人物,讲述风云变幻的丝路沿线年的“众望同归——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全面梳理丝绸之路的学术史,讲述丝绸之路如何从一家之言变成全球文化遗产,此展荣获第十八届(202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2021年的“万物生灵:丝绸之路上的动物和植物”,以丝路上的生物多样性和交流为切入口,诠释“丝路改变生活”这一主题;2022年,即将举办“青海长云:6-8世纪丝绸之路上的吐谷浑”,重点展示青海道在丝路上沟通东西方的重要价值。
展览脉络和主线就是做强丝绸特色,拓宽丝路视野;创新展览内容,体现学术高度;弘扬丝路精神,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配合外交的文化展示。中国丝绸博物馆利用自身藏品优势,让精美的丝绸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使者,全力支持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开展活动,赴五大洲20多个国家举办丝绸文化展,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配合重大外交,举办展览,包括G20杭州峰会接待、参与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承办第3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合作部长论坛部分项目等、承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四次会议中的展示。
丝绸是一个跨越古今中外的题材,天然处于一个国际化语境之中。丝绸之路沿线出土的大量纺织品,是见证东西方文明互鉴的重要物证,对其进行保护研究一直是国际学术热点。中国丝绸博物馆始终致力于在全球视野下开展系统性、原创性和前沿性研究,旨在通过多学科交叉手段深刻揭示丝绸之路沿途出土纺织品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阐述古代丝绸沿丝绸之路的双向流通对中国和世界文明发展的作用和深远意义。
以科研基地为平台。2010年,国家文物局批准依托中国丝绸博物馆设立纺织品文物保护重点科研基地,聚焦纺织品文物开展科学认知关键技术、保护修复关键技术、传统织造工艺复原等研究。为更好推动丝路沿线相关地区的纺织品文物保 护事业发展、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发挥辐射效应,科研基地先后在新疆(2011年)、甘肃(2015年)、内蒙古(2017年)、俄罗斯北高加索(2018)、河南郑州(2019年)、陕西(2020年)设立工作站,在西藏(2014年)设立联合工作站,以工作站为平台,加强与科研基地的协作,不断为当地纺织品文物保护事业提供技术和人才保障。
中国丝绸博物馆是国家文物局认定的全国首批可移动文物技术保护甲级设计资质、一级修复资质单位。长期以来,中国丝绸博物馆为国内外多家单位提供纺织品文物鉴定与保护技术服务,先后与25个省、市和地区及俄罗斯等国的近90家文博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出具相关鉴定报告30份,文物保护修复方案70个,实施重大保护项目近60个。在进行合作的过程中,中国丝绸博物馆充分的发挥了自身的专业优势,获得了委托单位的一致好评。
重大国际合作项目。通过开展项目合作等方式,为丝路沿途出土纺织品研究提供技术支撑,并以多语种形式出版研究成果,如将流散在英、法、俄等国的敦煌藏经洞丝绸做全面整理,以多国语言出版《敦煌丝绸艺术全集》。
在国家文物局组织下,中国丝绸博物馆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世界丝绸互动地图关键研发技术与示范》,这是首个由文化遗产领域的中国学者发起、主导和多国共同实施的重大学术项目,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项目”的全力支持并签署合作协议,同时吸引欧洲14家、亚洲12家、美洲2家、非洲2家共计30个机构的学者共同参与,立足全球视野,聚焦世界丝绸遗产,共同探寻世界丝绸起源、传播与交流的时空规律,建成世界丝绸互动地图的应用平台。
为进一步践行习在北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提出的“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由国家文物局、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文物局承办,中国丝绸博物馆、国际丝绸之路与跨文化交流中心执行承办的“丝绸之路周”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两届,2020年的主题为“丝绸之路:互学互鉴促进未来合作”,2021年的主题为“丝绸之路:多元共存和包容发展”。
国际组织高度认同。中国文化遗产界提出以“丝绸之路周”为主要抓手构建人类文化遗产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国际博物馆协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网络站点平台等国际组织的肯定与支持,均为开幕式发来贺信贺词,代表世界文化遗产界的顶级政府间合作组织为丝路周点赞。
国际文博机构踊跃参与。大英博物馆、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美国伯明翰艺术博物馆、泰国诗丽吉王后纺织博物馆、俄罗斯斯塔夫罗波尔考古所、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法国里昂纺织博物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等全球14个国家 200余家文化机构参与首届丝路周。
国际媒体广泛关注。“丝绸之路周”话题在国际范围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网络站点平台,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各国媒体纷纷对“丝绸之路周”进行了报道。国际丝绸联盟、印象浙江英文网和美国博物馆景色(Museum Views)为“丝绸之路周”开设专题页面,通过不同角度阐释活动主题,大英博物馆和大英图书馆等社会化媒体官方帐号与“丝绸之路周”进行了互动。
随着中国丝绸博物馆国际合作空间的不断延伸,国际合作平台机制建设显得很重要。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保护联盟。丝绸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美结合。2009年,由中国丝绸博物馆牵头申报的“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9年6月,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指导下,联合成立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保护联盟。中国丝绸博物馆是该联盟的主席单位和秘书处单位。
国际丝路之绸研究联盟。2015年10月,中国丝绸博物馆发起成立国际丝路之绸研究联盟,至今已有17个国家30余家机构参与,初步构建了一个以丝绸为核心的国际合作网络。中国丝绸博物馆是该联盟的主席单位和秘书处单位。
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2017年5月,响应《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精神,共同倡议发起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该联盟重点在于丝路沿线家博物馆的互动与交流。目前,中国丝绸博物馆是该联盟的副理事长单位。
国际丝绸之路与跨文化交流研究中心。2019年5月,浙江省委宣传部批复,同意中国丝绸博物馆设立“国际丝绸之路与跨文化交流研究中心”,该中心以丝绸文化遗产为核心开展研究、传承、创新和推广,为国内外同行提供交流合作的人文平台。
国际丝绸学院。为进一步提升丝绸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推进丝绸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教育厅的具体指导下,中国丝绸博物馆与浙江理工大学共建国际丝绸学院,于2019年6月21日挂牌。双方将以丝绸为纽带,着力将国际丝绸学院打造成为一个丝绸特色鲜明、学科专业一流、国际声誉显著的学术高地。
30年来,藏品从无到有。到2021年底,中国丝绸博物馆藏品总量69460件/套,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古今中外的丝绸、纺织、服饰主题的收藏体系。形成年代谱系完整、考古信息明确、品种类别齐全的纺织品文物标本库及数据库。构建覆盖全球的中国丝绸文物设计素材库,古为今用初见成效。
30年来,展览越做越精。长期推出丝绸之路主题、传统服饰主题、中国时尚和国际时尚主题的系列大展,每年平均推出各种展览20余个,并在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设有长期的敦煌丝绸陈列。2006年、2017年、2021年三次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30年来,研究越来越深。已承担国家重大专项2项,国家级课题8项,省部级课题近30项,其他类研究项目40余项,连续荣获“十一五”和“十二五”文物保护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签署合作项目1项,主导或参与国际重大合作项目近10项。获得国家出版基金5项,出版专著近50部,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7项,起草行业标准5个。
30年来,社教越来越活。在国内率先实行免费开放和周末夜间开放,打造女红传习馆、丝路之夜、国丝汉服节、蚕乡月令、丝路之旅等社教品牌,开展经纶讲堂和“国丝五个一”等特色知识服务,开展丝路文化进校园等活动。
30年来,合作越来越广。自2016年G20杭州峰会接待各国元首配偶以来,国际合作慢慢的变多,国际平台越建越广,特别是“丝绸之路周”作为国际合作的重大平台,已获得国内和国际机构的大力支持。
30年来,传播越来越远。积极拓宽宣传渠道,促进二级传播及多级传播。搭建了国内和国际主流媒体和社会化媒体相结合的传播矩阵,初步形成了以国丝为IP、丝路之绸、丝绸之路周、国丝汉服节、国丝时尚等重大话题,逐步提升国内和国际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站在建馆三十周年的时间节点,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好时代。在国家层面,党和政府对文物博物馆事业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中宣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建议》。在省级层面,浙江开始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重要窗口、文化高地,也部署了一系列重点项目。在此过程中,中国丝绸博物馆的相关工作或项目被写入了若干重要文件,如“丝绸之路文化研究院”列入《浙江高水平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国际丝路之绸研究联盟”写入《“十四五”“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发展行动计划》,“丝绸之路周”写入文化和旅游部支持浙江省《关于高质量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
围绕一个宗旨:以中国丝绸为核心,衍生至纺织服饰文化遗产,从国际视野、国家站位和浙江担当出发,推动丝绸历史、科技保护、传统工艺和当代时尚四大板块,服务文化、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沿着二条主线:一条是从古到今,讲好丝绸故事,做好丝绸纺织服饰文化的研究、保护、展示、传承和创新。另一条是从中到外,弘扬丝路精神,在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中发挥博物馆的重要作用。
聚焦三个目标:一是建设体系完整的专题博物馆,使之成为保护传承中华优良历史传统丝绸文化的殿堂;二是努力发挥丝绸的桥梁作用,使之成为服务文化、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动力;最后,丝绸是体现古今中外、文明互鉴的物质载体,关于丝绸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具有广泛的国际空间。
坚持四大特色:研究型,以科研为基础,引领博物馆全面工作;国际化,以丝绸为切入点,打造丝绸之路文化研究国际平台;全链条,以科技保护为龙头,让文物活下去、活起来,振兴传统工艺;时尚范,以时尚为平台,推动丝绸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能美好生活。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三十年只是一瞬间;在五千年的丝绸历史中,三十年也只是白驹过隙;在中国丝绸博物馆的生命周期中,三十年只是一个开始。三十而立。中国丝绸博物馆将继续秉承“宽厚专精”的一贯理念,乘时代之风,凝社会之志,聚全馆之力,建成一个兼具中国特色和国际表达的文化高地!